结晶VS液态,哪种才是真蜂蜜?
原本金黄透亮的蜂蜜逐渐变得浑浊、浓稠,甚至凝结出颗粒,是不是买到了假蜂蜜?
如此判断就有些草率了,因为蜂蜜确实会凝固。蜂蜜凝固,更准确科学地描述为结晶或结晶化,其根源在于蜂蜜本身便是一种高度饱和的糖类溶液。蜜蜂采集花蜜,经体内转化酶作用,将蔗糖分解为葡萄糖与果糖这两大单糖构成的过饱和溶液,这就是蜂蜜。葡萄糖分子在溶液中含量饱和甚至过饱和,处于一种“不稳定”的平衡状态,极易脱离溶液而析出——这便是结晶过程的起点。
葡萄糖分子析出后并非无序散落,它们彼此结合,在微观层面构建起规整的晶体结构。
有趣的是,在此过程中,每个葡萄糖分子会结合特定比例的水分子(形成葡萄糖水合物晶体),因此蜂蜜结晶后并非变得坚硬如石,而是呈现出细腻或粗粒的固体或半固体状态,质地从柔软的乳脂状到稍显颗粒感不一而足。蜂蜜结晶并非千篇一律,其形态、速度与质地受到多重因素影响:葡萄糖与果糖的比例是决定性要素之一。
某些蜜源植物如油菜花、荆条花、椴树花等,其花蜜转化出的蜂蜜中葡萄糖含量显著偏高。
葡萄糖分子更易析出结晶,因此这类蜂蜜结晶倾向明显,速度也快。相反,如洋槐蜜、枣花蜜等,果糖比例占优,果糖溶解度高且不易形成晶体,结晶过程便会缓慢许多,甚至能长期保持液态。结晶过程需要“种子”,即结晶核的存在。天然蜂蜜中微小的花粉颗粒、微小的空气气泡、甚至极其细小的葡萄糖微晶,均可充当结晶的起始点。
温度的调控也很重要,并非越低越好,大约在13至14摄氏度时,葡萄糖溶解度下降,分子运动速度尚可支持有序排列,结晶最为活跃。
温度过低时,蜂蜜整体黏稠度激增,分子移动困难,结晶反而受阻;温度过高,葡萄糖溶解度增大,溶解倾向压过析出倾向,结晶同样难以发生。蜂蜜的结晶绝非品质劣化的标志,更与真假无必然联系。相反,它只是一个纯粹的物理变化过程,如同水凝结成冰一样自然。
天然蜂蜜的结晶特性无法被轻易模仿,掺入大量人工糖浆(如果葡糖浆)的假蜜,由于成分迥异,往往长期保持清亮不结晶的状态。
因此,结晶现象反倒是天然蜂蜜的一个积极信号。当然,这只是一个积极信号,也不能就此断定结晶的蜂蜜就一定是真蜂蜜。超市货架上液态蜂蜜长存不凝,奥秘在于现代加工。许多商品蜂蜜经过精细过滤(去除花粉等天然结晶核)和受控加热(破坏已有微小晶体并延缓再结晶),使其能长时间维持液态外观,但这绝不意味着天然结晶蜜的品质逊色。
结晶蜂蜜的营养成分、风味物质并无实质损失,只需隔水适度温热(避免高温破坏活性物质),便能恢复液态,丝毫不影响食用。
结晶蜂蜜在视觉和口感上会有所变化:颜色往往从深变浅,液态时的深琥珀色结晶后可能转为浅黄甚至乳白;其质地或如细腻奶油般柔滑,或带沙粒感,独特风味不变反而更易融入面包或热饮中。有人偏爱液态蜜的清澈,也有人钟情结晶蜜的醇厚质感——这纯然是个人喜好问题,与蜂蜜内在品质无涉。
本文转载自科普中国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
免责声明:
(一)泉州科协网站以向公众开展公益科学普及为宗旨,无任何商业目的;
(二)凡本服务注明“来源"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等网页内容,其版权均属于原网或归属权利人。
(三)泉州科协网站转载其他媒体稿件只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文章仅代表作者主观意见。如其他单位或个人从本公众号转载或下载使用,必须注明稿件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如对稿件内容有疑义,请及时联系我们;
(四)泉州科协网站的内容可能会使用来源于互联网的部分素材、元素,如果您对相关内容的版权问题存有异议,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及时妥善处理。